世界时讯:长江“零公里”扬起“绿飘带”,上海苏州地铁实现跨省市互联互通——交通先行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经济参考报,经济日报   2023-07-03 09:56:02

七月的宜宾三江口,江风习习、碧波荡漾。金沙江携江源之浩荡、岷江挽天府之隽永,在此汇流后始称“长江”,三江口亦因此被称作长江干流“零公里”。滔滔长江水奔涌向前,出三峡、过平川、入东海。

宜宾依水而建,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的美誉,却也曾面临“化工围江、污染绕城”问题。三江六岸沿线工业企业多、砂石厂多、养殖业多、渔船多,违规码头、餐饮趸船密布,游泳爱好者甚至找不到一片干净的江域下水。

治沉疴需猛药。近年来,宜宾壮士断腕,治污、减排、生态修复三向发力,搬迁沿江老工业企业57户,关停高污染企业137户;拆除非法码头33座,取缔沿江砂石堆场92个;建成生态廊道约82公里,新增沿江绿地约300公顷……


(资料图片)

在距离三江口几公里的宜宾港,“三江环保01”污染物综合接收船正在作业。船长李刚说:“我们免费接收过往船舶的废油、污水、垃圾等,确保污染物不入长江。”

据宜宾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贾利华介绍,宜宾2000余名各级河长巡河、治河,清理整治江河内乱占、乱堆、乱建、乱采、乱排问题,三江六岸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22年,长江干流Ⅱ类水质达362天,较2021年增加10天。

现在的三江口,重回岸绿水清、鸟飞鱼跃的喜人场景。冬天,大量红嘴鸥不远万里来此栖息,吸引很多市民到亲水步道观鸟、喂鸟。今年,网友们拍摄的红嘴鸥视频中,还可以清晰地看到鱼群在江中畅游,刷屏了宜宾人的朋友圈。

“长江的鱼又回来了!”长江协助巡护队队员肖玉南说,1985年自己12岁时,就跟着父亲和哥哥开始在长江捕鱼,几十年来眼看着鱼越来越小、越来越少。2017年退捕上岸后,肖玉南成为一名护鱼人,以前是想方设法捕鱼,现在是想方设法护鱼。

站在三江口“长江起点”石碑处远眺,翠屏山上树木苍翠、白塔耸立,山脚下长江岸线绿意盎然、环境优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大字标语十分醒目。立下生态优先的规矩,宜宾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5公里外的下江北老工业区,曾经聚集的化工、热电、水泥、造纸等传统企业一度是宜宾工业支柱。随着2018年最后一根烟囱倒下,这里已变身为江边亲水公园。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宜宾天原化工厂,从这里搬迁至新成立的三江新区,也重获新生。

走进天原集团旗下宜宾锂宝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锂电池正极材料。据公司副总经理袁海涛介绍,到年底,公司正极材料产能将扩大到7万吨,满足65万辆新能源汽车需求。

“公司充分发挥自身研发和经营优势,走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不仅在氯碱等化工领域继续领跑行业,在新材料、新能源领域也完成布局,实现逆势增长。”天原集团党委副书记张宗才说。

绿色低碳,不仅是一家企业的选择。宜宾市努力在绿色低碳的发展浪潮中寻找城市转型突破、快速发展的机遇,尤其是将动力电池和晶硅光伏作为产业“搏击”新赛道。这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长江边乘风起势。

从污水横流到清水绿岸,从煤炭、白酒这“一黑一白”传统产业包打天下到逐浪新能源产业蓝海,位于长江上游的宜宾,以力争上游的担当和作为,让绿色生态带和绿色产业带在“零公里”处“飘扬”,相得益彰。

,

苏州地铁11号线近日正式开通运营,并与上海地铁11号线实现“双11”交会。苏州、上海这两座位于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实现了轨道交通系统的跨省市互联互通,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沪苏地铁实现无感换乘

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开通运营后,市民可通过苏州昆山花桥站换乘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同时,花桥站无感换乘通道也正式启用。苏沪两地乘客使用“苏e行”或“Metro大都会”APP乘车码,无需二次安检、刷卡及扫码,即可换乘另一条线路。

票价方面,苏州和上海地铁采取分别计费,跨城出行的总费用为两段地铁费用的叠加。比如,一名乘客从苏州地铁11号线始发站唯亭站上车,前往上海地铁11号线终点站上海迪士尼乐园游玩,全程地铁票价为18元。苏州轨道交通还推出专为跨城通勤设计的计次票和专为上海往返苏州旅行的旅游票。

为做好运力衔接保障工作,上海地铁也进一步延后花桥站往上海中心城区方向的末班车时间至22点,并制定苏州11号线、上海11号线末班车后定点加开方案,明确启动条件、运营时间及开行交路等,以应对末班车后花桥站临时大客流。

同济大学发布的《2022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显示,在上海周边地级市中,苏州与上海跨城通勤联系最为紧密。苏州是流入上海跨城通勤者的主要居住地,占通勤者总规模的九成左右。沪苏地铁互通后,上海、昆山、苏州市区的联通进一步加强,在江苏生活、上海工作的市民群体将开启更加便捷的双城生活。

同城化促进要素流动

“地铁互通后,苏州和上海市民沟通往来更便利。”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夏锦文表示,乘坐沪苏“双11”号线从苏州市区到达上海市区仅需2小时,不仅满足了两地居民通勤需求,还将进一步加强苏州与上海的联系。

“城市发展、区域融合,最根本还是经济一体化融合。”夏锦文说,上海与苏州在制造业、金融业、科技创新等领域有广泛合作,地铁互通为双方在产业布局、人才引进、城市塑造方面注入强劲动能。

“地铁互通不仅有利于苏州从外向型制造业大市向科技创新产业新高地转型,更有利于以人为核心的创新要素在两地间实现同城化流动,将沪苏联结成科创共同体。”夏锦文表示,地铁由西向东串联起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中心城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陆家镇、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区等核心区域,形成了长三角地区“轨道上的城市群”,带来了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推动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流动更加活跃。

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推进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江苏南京和安徽马鞍山也正以宁马城际铁路建设为依托,加速推进产业一体互融,推动跨省通办业务扩面,加强毗邻地区建设成效,携手在区域协同发展大潮中踏浪前行。

“上海与苏州的‘双11’号线联手,作为全国首条跨省域的城市轨道交通,对于促进长三角大都市圈内部联系具有重大意义,不仅丰富沪苏两地出行方式,而且有望产生同城效应。”华略智库长三角研究院院长夏骥表示,上海与苏州作为长三角经济体量最大的两个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能促进科技、资金、数据等要素更加紧密融合。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示范工程,“双11”号线建设过程中的诸多探索,将为全国更多区域互联互通提供经验。 (经济日报记者 薛海燕 李 景 蒋 波)

(任硌 叶含勇 胡旭,薛海燕 李 景 蒋 波)